第739章 有点父爱(2 / 2)

主要还是地太多了,而佃农数量有限,根本来不及耕种。

紧接着,宋芫向佃农们打听了一番,才知道,其中一部分佃农还是三年前从北方逃荒过来的。

当时云山县相对安稳,他们便在此地落脚,被招募为佃农。

宋芫陷入沉思,心里很快便有了主意。

回去后,他立即召集了各处管事,在惠王府的议事厅里开了整整三天的会议。

起初,那些管事看他年轻,都有些不以为然,交头接耳间满是轻视。

宋芫也不恼,直接铺开舆图,指着上面标记的红点道:“张管事,你负责的这片地去年收成如何?“

被点名的张管事一愣,支支吾吾道:“约莫...约莫一亩两石...“

“两石?”宋芫冷笑一声,从袖中抽出一本账册,“可这上面记的是一石八斗。是张管事记错了,还是有人中饱私囊?”

满座哗然。

张管事脸色煞白,扑通跪地:“宋、宋公子明鉴,小的...”

“起来。”宋芫合上账册,语气平静,“过去的事既往不咎。但从今日起,我要看到真实的数字。”

他环视众人,声音不轻不重:“诸位都是聪明人,王爷既然将百万亩田地托付给我,便是信得过我。”

“如今春耕在即,我也信得过各位的本事。”

“但若是有人敢阳奉阴违,耽误了农时......”

话未说完,但威胁之意不言而喻。

眼睁睁看着张管事被侍卫拖了下去,管事们纷纷低头,再不敢轻视这位年轻公子。

接下来的会议进行得异常顺利。

宋芫根据每块土地的肥力、水源情况,制定了详细的种植计划:

六十万亩种植小麦,二十万亩种土豆,剩下的二十万亩则分别种植玉米、红薯和棉花。

“就是......有些佃户不太敢种这些新作物。”

宋芫了然。

土豆、玉米这些作物在大晋尚未普及,百姓们习惯了稻麦,对这些外来的新鲜玩意儿难免心存疑虑。

“这样。”宋芫略一思索,拿起桌上的毛笔在宣纸上写下几行字,“选几块土质中等的田地出来,划出十亩作为示范田。”

“咱们先种上玉米和红薯,施肥、灌溉、田间管理我都会安排专人指导,等秋收的时候,让佃户们都来看看收成。到时候眼见为实,他们自然就愿意种了。”

众人听了,不禁对宋芫刮目相看。

原本以为这年轻公子只是个空架子,没想到行事如此果决,考虑得还这般周全。

其中李管事犹豫片刻,开口道:“宋公子,这短工数量不足,春耕时间紧迫,就算加紧招募,怕是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凑够人手。”

宋芫早就想到了这一点,他从袖中掏出一叠纸张分发下去:“这是我拟定的招工告示,除了正常工钱,凡在春耕期间来做工的,每日额外提供一顿热乎饭菜,完工后还会发放两斤白面。”

“另外,若能介绍同乡一起来做工,每成功一人,介绍者可多得两百文钱。”

众人看着告示上的优厚条件,不禁咋舌,有位管事小声嘀咕:“这般手笔,怕是要花不少银钱。”

宋芫目光坚定:“春耕耽误不得,钱能解决的事都不是事。况且,只要今年丰收,这点投入算得了什么。”

“还有灌溉的问题,”宋芫指着舆图上几条河流的位置,“赵管事,你负责组织人手清理河道,修缮水利设施,务必保证每块田地都能及时灌溉。这春旱虽说不太严重,但也不能掉以轻心。”

赵管事领命。

安排完这些,宋芫又详细询问了各管事关于种子、农具等准备情况,确保没有遗漏。

待一切商议妥当,管事们各自散去执行任务。

宋芫揉了揉有些发疼的太阳穴,起身走到窗边,望着远处的田野,心中默默祈祷今年能有个好收成。